电子工程学院启动“研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通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最后一里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电子工程学院本学期起启动了“研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研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开展?
电子工程学院启动的“研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工程学院实际情况,依靠松山湖高新科技园的便捷资源,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培训交替进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打通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最后一里路”,为企业提前培养后备工程师,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体现。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缓解学生毕业后因工作不对口和经验缺乏引起的起薪低频繁跳槽的困境。
“研学交替”培养方式面向电子、通信、光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时间从大三下半年起至大四毕业,跨度约1.5年。大三下半年,学生上午在学校学习必修课,下午在企业参加实习和技术培训,大四全年,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完成毕业设计。
按计划,每年春季开学后,由企业宣讲、大三学生报名、企业面试后,进行双向选择,首期实习到该学期末;至大四初,企业和学生可再次选择开始为期约一年的第二阶段实习。
为了保障“研学交替”的效果,学院选择松山湖园区内交通便利、具备实习和研发工作条件、有工程师参与指导、内部已形成定期技术培训机制的企业开展合作。由企业制定学生的实习方案,包括岗位职责、实习任务、实习时间、实习安全保障、技术培训计划及考核等管理制度,经与校方商定后实施。学生完成了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审定的技术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可以置换校内相应的选修课学分;企业实习可以置换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应的学分;在企业参与的研发工作可以整理为毕业论文,置换校内的毕业设计环节。
首期60多名学生参与“研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开学初,电子工程学院制定了“研学交替”的工作计划及规则,并与松山湖园区对接,得到了园区的大力支持。2月底,松山湖园区科创局向园区内相关企业下发了开展“研学交替”活动的通知,得到不少企业的热烈回应。
3月3日,电子工程学院召集有意参与“研学交替”活动的200多名大三学生,举行宣讲会。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胡耀华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研学交替”活动的重要性,并系统讲解了“研学交替”活动的运行模式。同学们对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兴致高昂,积极了解相关情况。胡耀华及学院副院长李秀平就教学安排、学分置换、实习内容等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3月6日和8日,来自松山湖的近20家企业到校分别举行了两场“研学交替”企业学生招聘会,现场提供了上百个实习岗位。经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初选、笔试、面试,已有60多名同学与企业签署“研学交替”实习三方协议,并从3月15日起,“研学交替”的实习培训正式展开。
电子工程学院与参与“研学交替”的企业进行座谈
企业参观电子工程学院实验室
“研学交替”活动招聘会现场
企业到校宣讲
下一篇::校团委挂职干部张钢受团省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