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统  
首页 > 惠州学院 > 浏览文章

人物访谈彭永宏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 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

(编辑:惠州学院 日期:2016年04月26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2016年至202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时期,也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理工类学科、推进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关键转型期。“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彭永宏校长向我们彩绘了惠州学院未来5年的宏伟蓝图。  

记  者:彭校长好,能否请您简要回顾我校“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彭永宏:“十二五”时期,惠州学院牢牢抓住“内涵建设”主题,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取得了学校办学史上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2011-2015年,我校在办学质量、水平、核心竞争力的指标等方面出现全面的提升,实现重大的突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立项等均实现零的突破。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125项、省级教育教学奖3项,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增至265个。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获奖983项,获奖的数量与层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居广东省同类高校前列,形成了招生就业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是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与“十一五”末期相比,不论是各级项目立项数,还是专利授权数量均大幅度提升。全校科研立项数为777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0项、教育部项目17项,专利申请411项、授权277项。全院科研经费增至5191万元,净增长了200%。我校实现了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新突破。同时,我院还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2014年省重大平台建设项目2项,省教育厅高校技术开发中心1个、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4个、省级培育重点学科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以及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大学共建13个协同创新中心。我校至此已建13个特色优势学科,形成了较合理的学科建设格局。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面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我校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专任教师总量由“十一五”末的586人增至“十二五”末的760人,增长了17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79人,硕士学位的有460人;正高职称78人,副高职称211人。学校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多项“零”的突破:评审聘用二级教授5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惠州市“东江学者”1人、“天鹅计划”引进第一批(创新类)领军人物1人。同时,在“十一五”末期原有的师资队伍基础上,我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增加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增加5人、“市管拔尖人才”增加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增加50人。

四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十一五”末期的6.04亿元增至“十二五”末期的7.81亿元,增长1.77亿元。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如,在在校生人数增加2440人的基础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至7374元/生,增长1360元/生;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增至19台,增长了7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增至79个,增长66个。

五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在“搭平台、塑环境、立特色”的总体思路下,我校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我校与重点行业、重要企业、政府重点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平台156个,学校充分发挥智力、人才、信息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校服务地方工作已呈现出团队服务、师生共同服务、平台性服务、服务成果显著的特点。我校积极参与县区“十三五”规划调研、服务惠州知名景点建设等项目;组建师生团队协同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为企业输送应用服务型人才;采用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到企业及乡间等做法,主动开展科技支农、惠农活动,解决农业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两馆”免费开放等服务,积极挖掘和宣传麒麟文化,与宣传地方文化特色;为地方干部、企业、社区人员等提供专业培训,为惠州科学决策和文化惠民做出了应用的贡献。

 

记  者:步入“十三五”,我校建设与发展面临的机遇是什么?

彭永宏:近年来,不论是全国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还是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2013年)、加强高校“四重”建设(2013)、全省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2016),高校应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在全国全省宏观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对我校来说,机遇在于转型,我校将由综合性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在我看来,人才培养与理工科大学建设并不矛盾,理工科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更好的支撑人才培养。因此,惠州学院向应用型院校转变与现有的综合型院校基础一点也不矛盾,综合型大学照样可以办成很好的应用型大学,综合型大学照样可以办出有特色的理工类学科、理工科专业。

“十三五”时期,我校要抓住向应用型转变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转变办学思路,以协同创新、创新强校作为战略抓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动学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记  者:“十三五”期间,惠州学院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彭永宏:“十三五”时期,我校的发展思路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应用性科研创新能力为关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扩大交流合作教育开放,加强交流合作为契机,以加强条件建设为保障,以高校综合改革为突破口,确立好“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扬长避短、开放合作、充实内涵、体现特色,加快推进具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与发展。

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是立足并融入惠州,服务好区域,辐射全省全国。在立足并融入惠州,服务好区域方面,我校将紧跟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积极推进校政行企的深度交叉融合,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影响力,真正形成学校与地方息息相关的“鱼水关系”。在辐射全省全国方面,我校要瞄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要求,找准人才培养的着落点,使学院尽快进入重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家队”;服务广东,认真参考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标准和要求,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承担更多责任。 

 

记  者:惠州学院的战略目标是什么?能否透露其中的一些具体举措?

彭永宏:学校的战略目标是加快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在“科学定位”和“安心其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涵,提升办学实力、层次与声誉。“十三五”末,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同类本科院校的中上层次,达到广东省同类本科院校的优秀层次。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校拟将在办学规模方面,于2020年适当稳步扩大到两万人左右;在办学层次方面,继续与兄弟院校积极开展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电子、建筑等专业的研究生,争取专业硕士点的新突破,同时,开办留学生教育;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创新人才队伍引入及使用机制,实现教学研究人才、管理服务人才协同发展,继续加强“双师型、双能型”队伍建设,同时,鼓励具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引进领军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按照地方高校转型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调整现有专业结构,申办新的理工科专业,力争理工科专业占比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传统专业也要根据应用型办学的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对社会的适应度与满意度;在学科建设方面,加强理工类学科建设,繁荣发展人文类学科,稳定扶持特色发展一般学科,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建设紧紧围绕惠州市的主要行业、主导产业(如,电子、信息、化工,新能源开发、汽车装备制造等)形成特色,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学校一方面将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完善课程设置,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与创造性,另一方面注重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建立并完善以赛促学的机制,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将进一步强化“四重”建设,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力争5年后到位科研经费、专利申请量、成果转化率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在提升办学条件方面,学校将加强校园基本条件建设,完成教学实验大楼(第一期)、学生创业园、留学生楼等基本建设,力争2020年校园基建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左右。

在未来的5年里,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和《惠州学院章程》实施工作,不断深化人事、财务、科研、后勤保障领域改革,完成二级学院制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体制机制。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在未来的5年里,我校人才培养将有何新的变化?您对全院师生有何新的要求或期许?

彭永宏:培养人才始终是一所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所在。在未来的5年里,我校将采用需求倒逼模式培养人才。我们要根据政府、社会、企业、行业、用户的实际需求,加强与改进自身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一系列工作。

大学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大学教师要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引领学生实践知识创新。在新形势下,我希望青年教师能够认清自身在高校转型中的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地走出校园,主动融入社会,自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办学要求,主动实现教学思想、教育方法、知识结构的全新变革,实现思想和自我能力的革命与创新。

同样,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交融,不断提升自己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做胸怀理想、德才兼备、放眼世界的新一代大学生。在这里,我还特别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我希望同学们根据自身能力找准定位,看清社会发展态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与创业方式,在国家经济的转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走好人生每一步。

(许飞 黄奕纯 陈海学)

上一篇:东江大讲堂104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伍楷舜谈“基于物理层技术的无线网络性能优化”
下一篇:东江大讲堂105中科院张景中院士成功源于思考与创新

网友评论: